首页   要闻   行业   地方   观察   科技   投融   城市   专家   研报   学术   文博   文创   景区   交通   住宿   红色   乡村  乐园   户外   节会   环球   攻略

东非大裂谷为什么被称作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5-18 23:13来源:科普大侠

我们每一个人大概都见过伤疤,或者多多少少的在身体上都留下过伤疤的印记,看到这些伤疤的时候,是否让你想起一些经历,是否让自己产生一些感触?但是你们看到过长度达到6500千米的“伤疤”吗?


“伤疤”其实就是东非大裂谷。广义上的东非大裂谷,自北部西亚起,靠近伊斯肯德仑港的南土耳其是它的起始位置,向南一直抵达非洲东南部,延伸到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克海岸,总长度大于6500千米这条大裂谷跨越50多个纬度,作为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它成为地球上道触目惊心的伤疤。


如果我们从卫星照片上去看,这道伤疤更显得真实无比。假如你有机会乘坐飞机跨越浩瀚的印度洋,在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通过飞机的机窗俯瞰地面,那道能够带给你惊异和神奇感觉的硕大无比的“刀疤”就会呈现在眼底。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峡谷”,也被叫作“东非大峡谷”或是“东非大地沟”。


但是无论我们称它为什么,这条长度约为地球赤道周长六分之一的大裂谷,都实实在在地存在在那里,它以宏伟的气势,壮观的景色征服着古往今来不计其数的人。这条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肯尼亚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而这个称号的获得也和这条大裂谷有关,因为在肯尼亚境内,裂谷纵贯南北,轮廓清晰得将整个国家劈成两半儿,而其又刚好和横穿全国的赤道相交叉,这样,就有了我们前面说到的“东非十字架”的称号。


裂谷的两侧山峦起伏,悬崖断壁林立这些悬崖几乎与地面垂直,就像高耸的两垛墙一般。裂谷南端的“东墙”上方,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就坐落在这里。登上悬崖,放眼望去,眼前的景色让人内心感觉到无比震撼,裂谷深不可测,底部的死火山犹如被抛掷沟壑之中的弹丸,苍翠的松柏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一串串的湖泊犹如宝石闪闪发光海拔5199米,有着“非洲第二高峰”之称的肯尼亚山位于裂谷的右侧。


阿贝湖、图尔卡纳湖、沙拉湖、马拉维湖、马加迪湖、坦噶尼喀湖等非洲大大小小的30个湖泊都集中在东非大裂谷中,使这里成为一座巨型的水库,水色湛蓝清澈,千变万化同时湖区丰富的水量,湖滨肥沃的土地,滋养了周边的植被,繁茂的植被环境又吸引众多的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大象、河马、犀牛、非洲狮、羚羊、狐狼、秃鹫、红鹤等在这里随处可见。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政府部门已经把这些地方列为野生动物园或者设置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保护。


以位于肯尼亚峡谷省省会那纳库鲁近郊的纳库鲁湖为例,这个湖泊鸟类资源极其丰富,共有鸟类400多种,这里是肯尼亚重点保护的国家公园之般情况下,这里会有大约5万多只火烈鸟聚集,而最多的情况下是15万只,可以想象,这成千上万只的鸟儿在湖泊栖息,在湖面飞翔时,湖面上远远地呈现出一片红霞,十分壮丽。在这里,还有一种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鸟——弗拉明哥鸟,这些鸟儿的存在更给整个的湖区增加了一份吸引人的景观。


说到裂谷带的重要景观,不能不说的是裂谷带区域的草原。面积大是这里的草原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非洲大部分特征性动物资源就集中在这里。裂谷带草原的典型代表是马赛马拉和赛伦盖蒂两个国家公园这两个公园虽然分属于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个国家,但是却连成一个整体。


那么这条大裂谷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地质学家的考察研究,强烈的地壳断裂运动是促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这种变化大约发生在3000万年之前,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断裂运动,造成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从而形成了这个裂谷。


那个时期,这一地区地壳不稳定,处于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向上抬升,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的上升分流产生的巨大张力,促成地壳发生大的断裂,裂谷继而形成。抬升运动和地壳断裂在不断地进行着,而在整个过程中,地下熔岩也在不断地涌出,高大的熔岩高原在这样不断地积累中形成,高原上的众多山峰则是由火山形成,断裂的下陷地就成了大裂谷的谷底,总长达到6400千米。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

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

东非大裂谷从广义上讲,北起西亚,从靠近伊斯肯德仑港的南土耳其开始,南抵非洲东南,一直延伸到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克海岸。跨越50多个纬度,总长超过6500公里。人们称它是“大地上最大的伤疤。


”古往今来,东非大裂谷一直引人注目;当今世界,东非大裂谷的未来命运,更是举世关注。

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分为东西两支。


东支裂谷带

东支裂谷是主裂谷,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穿越坦桑尼亚中部的埃亚西湖、纳特龙湖等,经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湖以及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的阿巴亚湖、兹怀湖等,继续向北直抵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约几十至200公里,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带

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艾尔伯特湖等一串湖泊,一直到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河附近,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全长1700多公里。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

形成原因

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


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总长6400千米。

天然蓄水池

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等。


这些裂谷带的湖泊,水色湛蓝,辽阔浩荡,千变万化,不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湖区水量丰富,湖滨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狼、红鹤、秃鹫等都在这里栖息。

著名湖泊

图尔卡纳湖,又名碧玉湖。图尔卡纳湖曾经被称为“卢多尔湖”,卢多尔夫是奥地利太子的名字,1975年改用湖区西岸马赛族的图尔卡纳部落的名字。湖区呈条带状,南北伸延256公里,向北一直抵达到埃塞俄比亚边界,东西宽50至60公里,面积6400多平方公里,海拔375米,它不仅是肯尼亚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之一。


维多利亚湖位于两大裂谷之间。该湖大部分在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境内,为两国与肯尼亚界湖。面积69000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仅次于北美的苏必利湖。它还是尼罗河主要水源。1860年,英国探险家斯皮克到此考察尼罗河的源头时,遂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该湖泊。


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非洲动物大迁徙的原因

每年7月底,随着旱季的来临,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斑马等食草野生动物就会组成一支迁徙大军,浩浩荡荡从非洲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国家公园,向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发,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


这是一段3000公里的漫长旅程,途中不仅要穿越狮子、豹埋伏的草原,还要跨越布满鳄鱼、河马的马拉河,有大批的角马将死在路上,但同时也将有大批小角马在途中诞生。因此,这也是自然界最伟大的迁徙旅程。

角马的迁徙活动,要经过两个国家的领土,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大草原应该算是角马的故乡,因为全年四分之三的时间,它们都会生活在这片广袤草原上。只有每年的7月至10月间,才会逐步迁徙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


角马群一年四季都在不断的迁徙中,它们迁徙的大概路线,恰好与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基本重合,距离约3000公里,并且年复一年的在非洲大草原上作顺时针运动。

每年的12月至次年5月,它们会跟随塞伦盖蒂大草原的雨季进程,从南向北行进;雨季后的草原,沿途都是数百平方公里的茵茵绿草;半年时间里,角马群逐步沿着边界向南推进,一边享受充足的水源和食物,一边在这段时间生儿育女繁育后代,这是他们一年中最快活的时光。然而随着6月的来临,酷热的骄阳开始暴晒着塞伦盖蒂草原,沃野逐渐成了荒原,角马们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而此时,北部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却正是连绵的雨季,东面印度洋的季候风和暴雨带来的充足水源和食物,让这里成了整个东非草原此时水草丰美的“伊甸园”。为了寻找一块可以供它们维持基本生存的草场,角马群只得日夜兼程,躲避众多天敌的袭扰,每天行进40多公里,跨越危机四伏的西部草原和凶险的马拉河,朝着北方肯尼亚肥沃的草地进发。

然而,面积只有塞伦盖蒂约十分之一的马赛马拉,很难维持几百万头角马3个月的生活,等到沿途的青草被啃食殆尽后,寻找新的草场又迫在眉睫。于是,在11月坦桑尼亚短雨季来临前,角马们又开始离开马赛马拉,向南迁徙折返,重回塞伦盖蒂草原,再次展开一个新的迁徙循环和轮回。

1、繁殖。为了更好的繁衍后代,因而进行迁徙。例如北美和俄罗斯的大规模鲑鱼洄游。

2、觅食。为了解决生存需要,不得不迁徙。例如东非的角马大迁徙。

3、季节变化引起的迁徙,例如温度和植被变化,所以雁南飞去寻求良好的生存环境。

4、重大自然灾害引起的迁徙。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积涝、山洪等气象灾害。


相关说明

动物大迁徙指的是大批动物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而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有周期性迁移和非周期性迁移。


迁徙行为并不是鸟类所特有的本能活动。某些无脊椎动物,如东亚飞蝗、蝴蝶等;爬行类,如海龟等;哺乳类,如蝙蝠、鲸、海豹、鹿类等,还有某些鱼类都有季节性的长距离更换住处的行为。

动物的迁徙都是定期的、定向的,而且多是集成大群地进行。鸟类的迁徙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周期性地发生,大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少数在东西方向之间。

候鸟的迁徙高度

鸟类迁徙的时候到底飞得多高?最为印象深刻的恐怕是飞跃喜马拉雅山了。鸟类迁徙时的飞行高度一般不超过1000米。小型鸣禽的飞行高度一般不超过300米,大型鸟类有些可达3000-6300米,有些大型种类(如天鹅)能飞越珠穆郎玛峰,飞行高度达9000米。鸟类夜间迁徙的高度常低于白天。候鸟迁徙的高度亦与天气有关。天晴时鸟飞行较高;在有云雾或强逆风时,则降至低空。


候鸟的迁徙路线

1.全球八条候鸟迁徙路线


1.跨越整个大西洋连接西欧、北美东部及西非狭长地带的“大西洋迁徙线”;

2.连接东欧和西非的“黑海/地中海迁徙线”;

3.跨越印度洋,连接西亚和东非的“东非西亚迁徙线”;

4.从南到北横穿整个亚洲大陆的“中亚迁徙线”;

5.跨越印度洋、北冰洋和太平洋,连接东亚和澳大利亚大陆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

6.贯穿整个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美洲太平洋迁徙线”;

7.贯穿整个南、北美洲中西部的“美洲密西西比迁徙线”;

8.将南、北美整个东部连接在一起的“美洲大西洋迁徙线”。[3]

其中,第3、4、5条路线经过我国。“东非西亚迁徙线”的候鸟从蒙古进入新疆,跨越青藏高原后进入印度半岛,飞跃印度洋,最后在非洲落脚;“中亚迁徙线”从西伯利亚进入我国,最后在印度半岛繁衍生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则从美国阿拉斯加到澳大利亚西太平洋群岛,繁衍后再北上,经过我国的东部沿海省份。

2.我国候鸟迁徙路线


影响候鸟迁徙的因素

影响鸟类迁徙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即有外在的气候、日照时间、温度、食物等,也有鸟类内在的生理因素。

气候:在纬度较低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候鸟较少而留鸟较多,而在中高纬度地区候鸟较多而留鸟较少。其主要原因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化较小,每年间各项气候指数相对稳定;而中高纬度地区季节鲜明气候变化较大。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温度:温度不仅仅影响了鸟类本身的感受同时也会影响鸟类的食物来源,当高纬度地区温度降低时,鸟类便会随之迁徙,而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中高纬度地区也会有一些区域会保持相对较

高的温度,生活在这里的候鸟就有可能转变为留鸟。

日照时间:有相当一部分候鸟,每年开始迁徙时间非常稳定,据室内实验的验证,这与日照时间有关,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以上或以下之后,会触发鸟类体内的某种反应机制,诱发其迁徙行为

食物:食物状况是影响鸟类迁徙一个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由于鸟类是恒温动物,本身对环境温度的变化较不敏感,因而温度因素对鸟类迁徙的影响主要就是通过食物来实现的,温度降低不仅食物本身的活动停止,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而且鸟类的觅食活动也受到很大限制,正是这一因素迫使鸟类开始迁徙。

鸟类生理因素:根据对笼养鸟类的观察,每到繁殖季节鸟类会出现所谓“迁徙不安”的行为,部分物种会终日朝向迁徙方向站立;或不断试图起飞,一些夜间迁徙的物种会颠倒昼夜节律,在夜间显示出异常的活跃,由于在笼养条件下,气候、温度、光照、食物的条件终年不变,因而笼养鸟在迁徙季节的“迁徙不安”行为说明至少对部分物种而言,迁徙是其生命本能的一部分,受到其内在生理因素的调节。

候鸟迁徙的意义

迁徙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使鸟类始终生活在最适的气候里,并有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有利于维持它们强烈的代谢;迁徙还能为养育后代创造最合适的条件,因为养育后代需要大量的食物;在北方能最大量地孵卵,季节昼长,有丰富的昆虫,亲鸟能有机会充分收集食物;在北方敌害较少,而且这一年一度的脆弱幼乌的出现不会促使敌害种群形成;迁徙能使活动空间大为扩展,有利于繁殖和争夺占区的行为;有利于自动平衡,能使鸟关避免气候悬殊;迁徙提供了鸟类种群向新的分布区扩散以及不同个体间接触和交配的机会,因而在进化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候鸟迁徙过程中的威胁

鸟类在迁徙活动中其实是十分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的。

人类设施的影响。由于许多鸟类是在夜间迁徙,有时会把灯光当成黎明的光线,这种趋光性造成许多鸟在夜间撞上亮着灯光的建筑物或车辆。据FLAP统计,多伦多一个秋季有约2000只鸟因受灯光的吸引而撞上高层建筑。

车辆也威胁着迁徙中的鸟。在中国额尔古纳地区通向海拉尔的公路上,春秋时节车辆在草原中的公路上撞上迁飞的候鸟是很常见的。有些公路的修建阻断了鸟类迁移的通道,例如台湾的阳明山国家公园在2003年就有1千多只的动物不幸被车辆辗毙,其中还包括珍贵的鸰角鸮。为了避免这一状况,许多国家在动物出现频繁的路段上都有警示动物出没的标志,但这一做法收效甚微,对哺乳动物有效的"地下通道"对鸟也意义不大。

裸露的高压线对于对鹳类、雕类和其它大型鸟类也是一个危险因素。据国际鸟盟的报道,每年有30%初飞的西班牙雕是触电致死。这么高的死亡率对于这个世界上只剩不到200对的物种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有些国家正在通过对电力塔、电缆等套上塑胶管套的方法来降低对鸟类的威胁降到最低。当西班牙Donana国家公园周围的电力线被清除掉后,6月龄的西班牙雕的存活率很快从17.6%上升到了80%。综合自湘说地理等。


【中国旅游网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旅游网"或"www.ct.cn"并附文章链接,需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录和转载的第三方内容,本站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亦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属原媒体及作者,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相关推荐
4月19日,由安顺市人民政府主办,安顺市委宣传部、安顺市文体广电旅游局、中央歌剧院、安顺旅游集团联合承办的“锦绣黔中·京华绽放”——安顺文化旅游2025(北京)推介会及大型原创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首演活动,在北京中央歌剧院成功举办。活动以文旅推介与艺术展演相结合的形式,向全国展现安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当日下午,推介会在中央歌剧院小剧场拉开帷幕。中央歌...
当新安江的春水泛起粼粼波光,徽州古城的青石巷弄间鱼灯流光溢彩,黄山的迎客松在晨雾中舒展枝丫,安徽的春天便以一种诗意而磅礴的姿态苏醒……3月底,“花期乡遇 寻味山河”2025年春季(乡村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启动仪式在黄山市歙县古城举办。安徽文旅以“春游江淮请您来”活动为主线,首次联动国家级旅游推广活动,通过整合全省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等全域文旅资源,广邀四海游客来皖赏春花、品春茶、食春味...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商学院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尹振英在后疫情时代,旅游活动全面复苏之际,“可持续旅游”正逐步成为全球业界发展的新方向。旅客行为与市场需求的转变,推动业界从传统观光旅游转向兼顾环境保护、文化推广与社会责任的全新模式。根据旅游网站发布的《2024可持续旅游报告》,全球约有75%的受访旅客表示有意在未来一年采取更可持续的旅游方式,促使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界及政策制定者重新思考旅...
近日,银发科技平台红松集团旗下文旅品牌“红松如意行”正式发布“全周期安全守护体系”,通过覆盖行前筹备、途中照料、应急处理的全流程服务,构建360度安全防护网,以“安全+体验”双驱动模式重塑银发族旅行标准,推动银发文旅行业向“品质运营”升级。四大维度,重塑银发旅游标准红松如意行打造的“全周期安全守护体系”,以适老化产品设计、立体安全保障、透明消费承诺、个性化体验定制四大核心模块,系统性破解老年...
4月13日至18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消博会”)在海南举行。中免集团依托母公司中国旅游集团强大的资源优势,紧抓海南自贸港建设机遇,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携多款独家产品及自有品牌亮相本届消博会,向全球市场展现中国消费品牌的创新活力。第五届全球消费创新暨免税与旅游零售交流活动主旨演讲环节,中免集团副总经理孙芳围绕当前消费新机遇与旅游零售产品创新分享了深度前沿洞察。她表示,中免集团始终...
聚焦/热点

聚焦/热点

副标题

聚焦
热点
关键词
关键词
红色旅游
乡村旅游
夜间旅游
康养旅行
户外旅行
研学旅行
城市
酒店
航空
攻略
景区
乐园
标签模块(3)(1)(1)(1)(2)(1)(1)

标签模块(3)(1)(1)(1)(2)(1)(1)

副标题

视线
论道
视点(2)(1)(1)(1)

视点(2)(1)(1)(1)

副标题

旅行
环球
视点(2)(1)(1)

视点(2)(1)(1)

副标题

动态
动态

全国旅游投诉举报热线:12345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京ICP备2021027040号-2    经营许可证11010501796008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983  

China Tourism Network   Copyright © 2010-2025 c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