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行业   地方   观察   科技   投融   城市   专家   研报   学术   文博   文创   景区   交通   住宿   红色   乡村  乐园   户外   节会   环球   攻略

解码“城市魅力”——2023榆林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3-06-21 19:27来源:中国旅游网

6月20日,由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联办财讯传媒、《财经》杂志承办的榆林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榆林召开。大会以“塑造城市魅力   助力转型发展”为主题,汇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资深学者、权威产业专家、知名企业家等各界不同角度的优质观点及精准点评,畅谈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凝智聚力,共商榆林城市转型发展新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博物馆首任馆长潘震宙,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李雄斌,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单舒平出席此次论坛。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各大城市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政策驱动的转型发展新格局。在此过程中,资源型城市能否成功转型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和现代化进程。

榆林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是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在转型进程中正紧密结合自身优势,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聚焦文化创意产业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题,大力释放能源经济业态与文化创意资源融合优势,加强创意产业载体和产业生态建设,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形成生动建设文化强市的“榆林实践”。

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李雄斌

“榆林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有资源有基础有潜力,但是从整体看,产业规模较小,新型业态滞后。”开幕式上,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李雄斌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积极构建‘一核引领、三带联动、四驱协同’这一文化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全面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努力建成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财经》杂志副主编朱弢

《财经》杂志副主编朱弢致辞表示:“榆林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多元的民俗传统和有待挖掘的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潜力。这一次我们来到了西部的魅力与活力之城榆林,希望以这次论坛作为契机,为榆林未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质性的推动,也希望榆林能够为其他西部城市产业发展树立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博物馆首任馆长潘震宙

开幕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博物馆首任馆长潘震宙作主旨发言。他表示:“要想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对待特色文化深层次文化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提高景区的开发创新能力,充分呈现当地旅游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努力把城市文化上升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高度,用留住城市记忆的方式来繁荣城市文化,让旧城区、城郊区展现出新魅力,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美、生态美、生活美。”对于榆林今后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他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构建“文化+产品+品牌”,加大特色文化IP挖掘。第二、实施“文化+企业+人才”,做大做强文旅产业。第三、构建“文化+重大项目+招商”,争取优质文旅项目落地榆林。第四、推进非遗文化赋能榆林文旅产业。潘部长表示,在推动榆林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中,要坚持以民为本,坚持从榆林的实际出发,提升文旅行业对城市建设的贡献度,文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文旅融合对人民美好生活的贡献度。


文旅+ 融合筑造新业态

产业融合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文旅+”融合发展则是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不论对于丰富文旅产品的文化内涵延展,还是满足以新世代年轻人为代表的消费主力军的期待都有着重要意义。“文旅+”让文旅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将筑造培育出旅游新业态。

长三角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博导冯学钢

在“文旅+ 融合筑造新业态”分论坛上,长三角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博导冯学钢发表演讲,分享文旅市场的“五新”趋势:即新消费,年轻人的新社交;新传播,小切口带来大流量;新生活,一切空间皆是资产;新体验,构建生活方式之美;新技术,科技赋能带来临场体验感。据此,冯院长分析了榆林能够占据消费者内心的优势方向,深入探究了榆林IP打造的创新思考以及文旅+科技和文旅创意项目等以年轻消费群体为主题的文旅产业新发展。论坛上,冯院长就榆林文旅项目提出建议:“一是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打造陕北样板。在公园之上建城市,打造地域性公园体系以及包含多元生态场景的功能性公园体系,打造城绿交融的空间布局模式。二是榆林古城的空间微更新与沉浸新体验。沉浸+,剧场+。三是借助城市水面打造水上文旅综合体。四是国家公园的沉浸交互式数字体验产品。五是依托独特生态景观打造高端户外产品。”

TEA全球主题娱乐协会亚太董事、中国视旅科技集团副总裁段冬东

是否可以借助国际视角重新解读中国具有传统文化旅游目的地?TEA全球主题娱乐协会亚太董事、中国视旅科技集团副总裁段冬东通过国际主题娱乐IP项目合作实践,解读国际IP对于城市定位和整个城市能级的提升的作用。 他说:“国际IP核心背后的故事和对客户有天然的吸引力,不管落到哪里,会聚集大量人群。它不仅可以带来一个城市能级或者区域能级的提升,对于城市定位提升起也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陕西省工信厅一级调研员、交大特聘教授、横渠产业智库首席产业专家党天虎

怎么讲好榆林故事?到榆林来看什么??陕西省工信厅一级调研员、交大特聘教授、横渠产业智库首席产业专家党天虎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他认为榆林的文旅发展一定要讲究独特性,要打造成陕北文创定制之都。未来不光是创新重要,更重要的一定是文创产业集群的形成。要跳出区域看榆林、跳出路径依赖、跳出资源本身,提炼精神内核,唤起文化共鸣。以特色文化引爆、以连环体验产品体系,打造榆林全域有机度假生活体验目的地。关于文化复兴,他表示:“文化复兴一定要在内在精神IP上下功夫,实现三个转变。传统文化现代内涵怎么挖掘,演绎传统文化载体,传统生活方式,这三个方式要做巨大的变化。”

关于榆林文旅+的融合发展,几位嘉宾在现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长三角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博导冯学钢表示,关于科技赋能,榆林可以从陕北音乐入手打造声学博物馆,而对于文旅元宇宙而言,最主要的是溯源、共情和做到异地同游。

“中国有非常丰富的在地性民俗文化,每一个项目要成功必须要有独特排他定位,核心就是文化定位。如何去挖掘和发现在地之美创造创新,让年轻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在对话环节,好好生活(杭州)文旅集团董事长&创始人谢翅如是说。

携程研究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吴珊以中卫沙坡头的星星酒店为例,建议要从一个小的切入点,每年有一到两个特色产品推出来,引爆消费者,就能产生热度,继续精细化的耕耘下去。

在浙江大学传媒教授,前央视金话筒主持人杨锐看来,榆林是彩色的。四种颜色构成了它的文化底蕴——黑色煤炭、红色文化、黄土文化与绿色。

中国旅游集团旅行服务有限公司目的地运营事业部市场负责人马巧莲建议,未来榆林的旅游产品发展要需要针对不同客群做定位,去研制不同产品。榆林有一个特别核心的东西就是中华文明的探源石峁文化,这个文化值得榆林深深挖掘。

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新发展

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激发文化产业的创造活力,是打造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走向。历史赋予榆林深邃灿烂的文化资源,在充分挖掘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同时,着力从内容形式、载体渠道、业态模式等方面,推动榆林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链条优化、科技赋能,共创文化产业新发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詹绍文

“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新发展”分论坛上,专家和嘉宾积极为榆林出谋划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詹绍文表示,文化产业最核心的是创意,没有创意就没有文化产业,是创意+数字技术双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数字文化战略会改变创意的模式,区域文脉梳理是文化创意的基础。

观唐文化集团董事长李保刚

观唐文化集团董事长李保刚表示,城市更新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一直伴随着我国的城市进程。城市更新应由“文化、数字化、商业化”三大价值核心理念构成。其中文化是根基、数字化是必要手段、商业化是助力城市实现焕新发展的最终目的。李保刚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需要积累的,需要大量人才的,大量创意人才集合才能完成的工作。核心是创意,认为文化的核心是由四个要素组成的,第一是内容,第二是创意,第三是品牌,第四是场景。

SMART度假产业专委会秘书长,博鳌文创院院长,清华校友总会文创专委会理事王旭

SMART度假产业专委会秘书长,博鳌文创院院长,清华校友总会文创专委会理事王旭希望通过广义策展的观念能够给现代的城市,给空间去注入文化,注入内容,吸引优质人才。

产业创新最终极目的要适应市场潮流变化,面对消费者变化,面对需求变化做出创新。如何去吸引年轻人?在对话环节,90后的观唐文化科技创新部负责人高梦瑶现身说法,她认为,年轻人更拥有民族文化自信。他们的需求可以总结成新(新技术),旧(传统文化)、快(快节奏)。对此,榆林可以将“土”和潮有机结合。

如果说创新第一步是了解客户,第二步需要借助手段满足需求。北京中轴紫禁数字资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永明提出所有创新都是旧元素的重新组合。在文化创新层面,榆林也可以尝试做一些数字方面的转化。

天际数字技术股份公司董事总经理、原环球时报中心主任李华枫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榆林是要打造陕西的榆林,中国的榆林还是世界的榆林?”对于榆林文化创新,要知道定位是什么,定位决定了创新意识。

高标准打造榆林文旅IP

无IP不文旅。随着文旅产业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打造IP已成为文旅市场的重要内容。榆林有着丰富的长城文化、黄河文化、长征文化,这些都是榆林打造IP的独特资源。在“高标准打造榆林文旅IP”论坛上,嘉宾聚焦深度挖掘榆林城市文化内涵,提炼城市文化 IP体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副院长姜浩扬

“文旅产业更加依赖人才建设。尤其是必须有大批本地的专业化、市场化从业人员,才是做好文旅产业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因素。”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副院长姜浩扬从文旅产业人才供需视角,提出了对于榆林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型人才全链条式培养的建议。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刘家明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刘家明表示:“旅游是一个系统,不是说你在哪一点上抓住眼球,引来流量,旅游就起来了,可能你是昙花一现。旅游要有扎扎实实的基础在里面,吃住行游购娱每个都是要素,每个都要着力打造。”

资深媒体人、原人民日报人民文旅主编/人民三农创立人方园

资深媒体人、原人民日报人民文旅主编/人民三农创立人方园称:“我们不能就榆林当地的文化说当地文化,一定要在国家文化公园大的语境下思考怎么跨区域联动。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融合非遗创承发展,使非遗成为国家文化公园的一部分。”

对话环节中,关于榆林如何有效推动创建高标准国家文化公园?“要有开放心态,我们在本地不能够只讲本地,要放眼世界。我想榆林能不能做成世界眼光,把我们的文化和世界联接,有更多的办法能够走向文旅IP前沿。”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乡村研究院专委会委员李雪敏如是说。

克而瑞乐苇创始人克而瑞文旅总经理、中国旅游地产行业资深专家胡晓莺表示:“中国现在有一批资源性转型的城市,这些地方重要的是氛围营造和感受营造。做资源性城市转型的时候挑一个重点踩下去,我们不仅要宽度,要的是深度,这个也很重要。”

澳大利亚国家旅游局、德国国家旅游局认证旅游专家、知名自媒体人、INK TEAM创始人雷涛分享了德国旅游场景细分的形式借鉴,如何让榆林文旅更细致,推给不同人群,满足不同人群。

精彩的论坛结束后,榆林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单舒平主持召开榆林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政企恳谈会。数十位企业专家与榆林相关市领导和相关委办局齐聚恳谈,借鉴成功政企案例,构建招商引资路径,探寻榆林文化和旅游转型发展路径,为榆林文旅发展赋能。

2023年是榆林市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破题之年。在新时代中把握新机遇,以转型促发展,以创新谋新局,开辟出一条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榆林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中国旅游网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旅游网"或"www.ct.cn"并附文章链接,需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录和转载的第三方内容,本站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亦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属原媒体及作者,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相关推荐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最美不过乾坤湾。三月的风,带着冬的余韵,又裹着春的暖意,轻轻拂过黄土高原的沟壑,把一个喜欢文旅探宝的我,从古城西安吹到了国家5A级景区、延川县乾坤湾旅游景区。乾坤湾,是一片被黄河拥抱的土地,在春日的暖阳中,简直就是一幅缓缓展开的巨幅水墨长卷。令世人瞩目和惊叹。晨雾如纱,缭绕在河谷之间,将乾坤湾装点得如梦似幻。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大弯,仿佛上天随手画下的一道弧线,又...
我知道,您在滑雪的时候,非常需要这样一块手表,它既能记录你的速度和滑行轨迹,还能和您情绪共振,标记着独属于您的激情时刻。现在,这块儿手表离你如此之近。近日,由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的“长春新雪来潮”文旅随心拍短视频征集活动已进入冲刺尾声,关于长春文旅产品的优质视频作品,就犹如春天播撒的种子一样,带着温度和希望奔赴而来。作为奖品,长春文旅定制款双肩包备受宠爱;而作为终极大奖的华为智能手...
对“城里人”来说,乡村诗意绝对是“难以抗拒的诱惑”。去哪儿旅行网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假期县城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四成,从客源来看,年龄在25岁至35岁的游客占县城酒店预订量的四成以上。不少藏在“深闺”的“宝藏县城”持续破圈,走进大众视野。赞皇,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命名的“千年古县”,位于河北石家庄,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富的资源禀赋以及创新的运营模式,近年来迅速崛起。据统计,2024...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地方两会透露文旅发展新动向。经统计,在2025年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一词被提及528次,“旅游”被提及406次,“文旅”被提及128次。这些数据直观展现出文化和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愈发凸显,各地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区域文旅协同发展趋势渐显。近年来,区域协同发展成为提升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引起越来越多地方重视并积极投身其中。京...
疫情三年的重创尚未完全愈合,全球性经济下行压力接踵而至。国际旅游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旅游企业负债率较2019年平均上升42%,行业平均利润率收窄至3.1%的历史低位。当“活下去”成为行业共识,部分经营者开始采取涸泽而渔的短期策略:降低服务标准、压缩运营成本、追求流量变现。这种饮鸩止渴的选择,恰恰暴露了行业长期存在的战略短板。穿越周期需要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于长期主义的价值重构。一、...
聚焦/热点

聚焦/热点

副标题

聚焦
热点
关键词
关键词
红色旅游
乡村旅游
夜间旅游
康养旅行
户外旅行
研学旅行
城市
酒店
航空
攻略
景区
乐园
标签模块(3)(1)(1)(1)(2)(1)(1)

标签模块(3)(1)(1)(1)(2)(1)(1)

副标题

视线
论道
视点(2)(1)(1)(1)

视点(2)(1)(1)(1)

副标题

旅行
环球
视点(2)(1)(1)

视点(2)(1)(1)

副标题

动态
动态

全国旅游投诉举报热线:12345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京ICP备2021027040号-2    经营许可证11010501796008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983  

China Tourism Network   Copyright © 2010-2025 c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