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公园的旅游形象感知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旅游环境、旅游设施等的外部表征[1][2]。旅游形象感知是对旅游目的地各种特质的综合感知[3]。因此,良好的感知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旅游者的基础条件,也是旅游者做出选择决策的判定要素。主题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目的地形态,以特色的主题及参与式体验吸引着广大旅游者,其旅游形象感知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 一、数字经济下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新机遇当前,智慧旅游、数字创意、数字娱乐、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旅游新模式和新业态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个性化、定制化和品质化的数字旅游产品层出不穷,给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河南文旅的“出圈”,杭州推出“数字经济旅游十景”,西安、长沙、重庆等“网红”城市的出现,均大量应用了VR、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数字中国”的国家战略引... 碳中和战略是我国制定的长期、有效地缓解世界气候恶劣变化的重要举措。2020年9月,习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确定实现碳中和的时间为2060年,碳中和战略的部署标志着我国正式踏上节能降碳、増汇中和的道路。碳中和不仅是改善温室效应、调节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环境协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长久动力,因而在努力达到碳中... 引言随着移动智能终端普及、4G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和5G 的部署,技术的进步逐渐打破了人们使用智能移动设备的时空局限。人们使用社交媒体自我表达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制作、上传和分享的门槛越来越低,移动短视频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普及 [1]。与传统长视频相比,移动短视频播放时长较短,通常以分、秒为单位,播放时长在5 分钟内,能够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快速拍摄、编辑及美化,并且可在社交媒体网络平... [摘 要]游客感知是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往研究多基于扎根理论对素材进行人工编码并归纳出范畴,或以对中介变量的假设检验来讨论其形成机制。文章以大连市5家著名景区的10万余条游客评论为资料来源,首先根据游客评分,对评论文本进行正负情感维度划分;然后以TF-IDF 和TextRank两种算法对景区游客文本评论抽取关键词,并遵循诠释性研究的范式,提炼出游客正负感知的子范畴和关键范畴;随后...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之举,也是推动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的重要手段。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和城市更新指明了方向。纵观历史,我国城市更新经历了一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解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环境和条件问题;到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展大规模的旧城功能结构调整和旧居住区改造...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人才遗产。盛会圆满结束后,如何充分运用好这些遗产,让其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重大课题。 1、学习好传播好北京冬奥精神 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无疑是北京冬奥会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体育战线乃至全国人民的一面新的思想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 从2000年至2021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10.2%上升到18.7%,自2022年起,1962年之后的第二次婴儿潮将引致我国老年人口持续15年激增,“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快速迈入中度老龄社会①。因此,人口老龄化总量大、速度快、不平衡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发展的基本国情和趋势,也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全面、深刻、广泛的影响。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出台,... 身体现象学视角下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的生成与意义杨 洋1,2,周 星1,徐颖儿1,吴问津1,袁佳欣3(1.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2.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摘 要]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身体转向”的背景下,微观身体逐渐成为窥探旅游体验的关键视角。文章基于身体现象学,构建了旅... 编者按:2022年3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组织的“旅游新发展格局”:第20本《旅游绿皮书》发布暨研讨会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旅游绿皮书》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博士作了题为《全面深入推进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思考》的报告。以下为报告PPT:作者:金准,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宋昌耀... 数字革命正在引致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变化,旅游业是参与这些变化的主要产业之一。伴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快速进展,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势不可挡。在这样的宏观框架下,旅游业从以往的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不可逆转。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和无形价值,对数字经济十分敏感。数字化转型正在彻底改变旅游的行业边界和生产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因此,数字旅游不只是一种技术应用... 历经60余年的建设,中国已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个,总面积约180万km2,覆盖18%的国土空间、4.6%的海域面积。 国家近年来致力于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优化整合工作,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空间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所保护的空间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因此,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是否合理直... 数字技术包括物联网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边缘计算技术等实时数据采集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安全高效数据传输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清洗技术等复杂数据运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等大数据分析技术,运营管理技术、生产工艺技术等业务相关技术,以及智能控制硬件技术等反向伺服技术,包括了信息感知、分析、行动、反馈等环节。数字技术的发展,驱动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加快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向...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五位一体建设中的坚定遵循的主要方向。文化是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2018年,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并确定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加之文化和旅游在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与相互支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为文化和旅游领域... 传统村落作为活化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大量的人文生态、民族特色、建筑美学和社会历史,是地域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展示一直是各界关注的重点,“旅游凝视”的引入,拓展了传统村落文化表征研究空间,通过对照片这一融入人们思考与审美情趣的文化景观重现的数据解读,发现游客对文化元素的凝视重点及构图偏好,梳理摄影镜头下传统村落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间的展示关系。一、文献回顾旅游目的地文化展示的... 0 引言城市既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也是旅游活动的基本场所。“旅游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已成为创新城市形象,弘扬城市文化和打造城市品牌的切实体现。旅游业作为衔接城市自组织与他组织演化互动的代表性部门,主要功能指向活化城市元素、挖掘城市价值和繁荣城市经济。因此,关注城市旅游发展的运行规律和空间分布,将旅游经济活动研究领域延伸至城市层面,不仅可以深化城市旅游研究体系,而且能够为城市旅游业均衡发展策... 旅游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一个新的脱钩分析框架查建平,戴家权,刘珂吉,余 乔,周志坚(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摘 要]全面厘清旅游增长与碳排放的动态脱钩关系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将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分解技术与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动态效应分析法引入... 艺术旅游与地方感的相互关系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群组为例吴 偲1,朱 竑,2,3,李 军,3,4(1.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广东 广州 510261;2.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510006;3.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广东 珠海 519080;4.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摘 要]游客艺术旅游的体验有助于... 5月19日,将迎来第12个“中国旅游日”。2020年以来,在出境游、入境游、跨省游等深受疫情冲击的情况下,本地周边游、乡村田园游、乡村露营游等形式的出游需求逐渐凸显,乡村旅游迎来快速恢复性增长。民生智库梳理了国际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进程,探寻疫情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今日推出《疫情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探析(上篇)》。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被认为是红色旅游年,各地积极制定红色景区发展计划,讲红色故事,传递红色名片。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红色产品,制定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红色旅游发展现状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从2004年到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资源不断扩充,每年参加红色旅游的人次从1.4亿增长到了14.1亿。疫情影响下,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 |
|